一位上海医生登顶珠峰,展示着带有医院院标的旗子;一位银行从业人员,登顶珠峰之后,展示着绣在衣袖上的某金融协会的标识……这段时间,不少人的朋友圈中,被各种来自珠峰顶上的照片刷爆了。而在炫耀的背后,是近日珠峰上的“人山人海”,以及不断上升的死亡人数。
珠峰顶上“人山人海”,不幸的是,死亡人数也在攀升。据《喜马拉雅时报》报道,这个春季登山季,海拔8000米以上的不同山脉上,死亡人数已达到19人。
“死亡地带”排队3小时
1953年5月29日,新西兰探险家埃德蒙-希拉里和尼泊尔夏尔巴人丹增诺尔盖首次登顶珠峰。如今,60多年过去了,攀登珠峰早已不是职业探险家和专业登山者的专属运动,越来越多的业余爱好者来到珠峰,圆心中的“世界最高峰之梦”。但是,越来越低的门槛也让一些业余登山者忽略了高风险性,葬身于此。
2014年4月18日,珠峰南坡发生雪崩造成15人死亡,被称为登峰史上最严重事故
每年5月中旬至下旬,由于天气较好,被视为珠峰的“黄金冲顶期”。然而,如今向着珠峰前进的登山者队伍中,大多数“登山客”都不具备足够的高山经验,让这项运动的风险进一步升高。
今年5月以来,巍峨耸立的珠峰迎来了登山热潮,出现了大排长龙的景象。为登顶,许多登山者在海拔8000米的“死亡地带”排队3小时。
登顶的激情,并不能抵消人在极端环境中面临的风险。据尼泊尔当地媒体《喜马拉雅时报》(The Himalayan Times)最新报道,5月23日-24日,至少有4名登山者在珠穆朗玛峰遇难,包括一名夏尔巴(Sherpa)向导。这个春季登山季,海拔8000米以上的不同山脉上,死亡人数已达到19人。
《喜马拉雅时报》报道截图
登顶珠峰成为炫耀资本
据当地媒体报道称,5月22日这天,从南坡冲顶人员有270人左右,北坡修路队到顶也有一些人,这创造了同一天冲顶珠峰最多人数的纪录。此前的最高纪录发生在2016年5月19日,当天有204人成功抵达珠穆朗玛峰峰顶。
一些职业登山家发现,攀登珠峰的活动中掺杂越来越多的娱乐味,一些甚至从来没爬过山的人都跃跃欲试。而一些不负责任的登山公司则不论客户是否有资质,都一律接待不误。
今年2月,网上曾流传珠峰“永久关闭”的说法,最终被辟谣。但“攀登珠峰”对于一般人而言依然难以企及,除了体力,更需财力。
网友分享登顶珠峰的费用
普通人登顶珠峰一次,就要炫耀一辈子。想登珠峰的越来越多了,他们把它当成一种可以炫耀的阅历、地位。曾经有个老板之前从来没登过高山,看了王石攀登珠峰后,就跟一家登山公司说“给你50万,能不能包我登顶?”
此前有媒体报道称,只要支付足够的费用给相关机构,后者就会提供堪称“把你抬上珠峰”的全套登山服务——从路线向导、贴身服务、氧气供应、物资运输到线路搭建、医疗救助,再到附加的通讯等增值服务。对于许多人来说,登顶珠峰就是给自己做了最好的“广告”,不少企业家甚至还将登顶珠峰作为给自己公司宣传的资本。
2003年5月22日,万科地产创始人王石以52岁高龄成功登顶珠峰
一些尼泊尔的探险公司以相对更低的价格占领市场,通过提供不同的服务,形成产品的差异化。各个向导公司收费不一样,从3万美元到8万美元不等,主要是服务质量、夏尔巴配备比例,氧气配备比例不同而决定;尼泊尔政府收取的珠峰攀登注册费是一样的,11000美元/人;此外还有2000美元的修路费和综合联络费。
虽然门槛重重,如果找了专业登山公司,很多门槛就变低,可以包括一切手续的办理。一些人即使没登过8000米的山,他们也会想办法。这也是为什么登山的人越来越多,而死亡率也越来越高。
今天,为什么要登顶珠峰
为什么要登山?因为山在那里!这是1924年英国登山家马洛里在珠峰脚下回答记者的话,同年他不幸长眠于喜马拉雅。90多年后的今天,如果你想去登顶珠峰的时候,不妨也问问自己这个问题。
珠穆朗玛峰
珠峰,不应该成为最高的“广告牌”。登顶珠峰更不应该以破坏生态为代价。越来越多人攀登珠峰,将会累计大量的生活垃圾使得珠峰生态遭到严重破坏,在寒冷气候里这些垃圾不可能降解。更致命的是,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有钱人就像“猪一样的队友”,让攀登的死亡率大大上升,或者到未来的某一天,珠峰“永久关闭”或将成为现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