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母朋友圈里疯转的 “伪科普”网文哪来的? ——起底“伪科普”虚假医疗广告

在不少中老年人微信朋友圈,往往能看到转发的大量所谓“科学研究表明”文章。开头都“科普范儿”,充斥高深晦涩的专业名词、“重量级”专家解读、“权威”数据援引。然而不久就画风突变,大肆推销某种药品或者医疗器械。

这些“伪科普”式虚假医疗广告,大多集中于两性疾病、健康养生等领域,被一些民营医疗机构或商家利用,包装宣传其产品或服务。文章多半出自医药公司本身的营销团队、广告公司的专业策划或是自媒体写手。

3大特点?

●利用日常经验编织科学神话。“醋泡鸡蛋的基础上加入鹌鹑蛋、大枣、枸杞以及中药材,经过工艺发酵,能够治疗中风、风湿、偏瘫、脑出血、心脑血管疾病等”…… 事实上,“醋泡食品”在国家有关部门的药品数据库里根本查不到相关信息,却被渲染成“神药”来宣传推销。

●援引国外研究数据显示权威。国内知名医学科普网站丁香医生表示,这类文章的数据来源,主要是国外替代医学网站。这些网站利用普通民众对化疗的表面认知,比如呕吐、掉发、发烧等,夸大恐怖效果,推广其非主流疗法。

●以科技术语和国际荣誉吸引眼球。

炮制手段

●大数据造假:“微信的很多文章数据水分很大,很多是撰写者通过搜索百度检索出来的,有的直接使用,有的会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改动。”广告公司资深策划人沈先生说。

●修改国外研究文献:“有的直接从国外研究期刊上‘扒’论文,翻译的时候动动手脚,添油加醋,歪曲观点或者张冠李戴,把一个某权威机构新出炉的科研成果套在自家产品上,佐证产品功效,反正也很少有人会去查原文。”沈先生说。

●套用似是而非的医学理论:不少“科普”文章号称从中医角度进行宣传,依靠所谓中医名家坐镇。一些医生表示,由于西医用药都是有指征的,有明确严格的适应症禁忌症,中医的理念方法相对宽泛、综合,容易被“科普文”所利用,进行似是而非的虚假信息传播。新华社